酒业信息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食品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晋政办发〔2013〕13号)

时间: 2023-02-21 来源: 山西省人民政府
核心提示:
食品工业关系国计民生,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人口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升级,促进食品工业持续较快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划。
发布单位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晋政办发〔2013〕13号
发布日期 2013-02-18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未知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备注 http://www.shanxigov.cn/n16/n1203/n1866/n5130/n31265/17093391.html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山西省食品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2月18日

  山西省食品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食品工业关系国计民生,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人口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升级,促进食品工业持续较快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双轮驱动下,我省食品工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以酒、醋、乳、肉、食用油、饮料、小杂粮、干鲜果蔬、淀粉制品、功能食品、方便食品等为主导的食品工业体系更加完善。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企业共328家,直接从业人员约7万人,总资产约360亿元,汾酒集团、水塔老陈醋、古城乳业等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迅猛。2010年,白酒、啤酒、食用油、醋、乳等主要食品产量分别达到11.2万吨、35万吨、22.04万吨、53万吨、46万吨,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74亿元,比2005年增长183%,年均增长23.1%。

  2.特色产品发展迅速。依托我省特色食品资源优势,特色食品产业迅速壮大。核桃制品出口量全国第一,芦笋罐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50%以上,苹果浓缩汁产量位列全国第三,核桃制品国内出口量第一,小杂粮加工业、保鲜红枣及枣制品加工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特色食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方面已基本能保证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3.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以来,我省食品企业加大科研和技改投资力度,乳制品、肉类及肉制品、啤酒、葡萄酒、饮料、方便食品等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膜分离、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自动计量与封装等得到普遍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分离提取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也得到了初步推广,有力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目前,有1家食品企业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食品企业获省级技术中心。

  4.产业聚集趋势明显。“十一五”期间,我省食品工业突出产业特色,围绕酒、醋、乳、干果、饮料等重点行业,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雁门关乳品产业集群,清徐、榆次食醋产业集群,汾阳、文水、祁县白酒产业集群,运城、晋中、大同果蔬产业集群,永济食用油脂产业集群,东西两山干鲜果、小杂粮产业集群等九大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清徐食醋产业集群产量占到全省食醋产量的61%,全国食醋产量的13%。

  5.质量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省食品行业在严格执行国家系列食品安全标准的同时,结合我省实际,先后制定了《山西省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食醋生产企业生产环境基本卫生规范》等相应的规范条例,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正式启动,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食品企业基本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食品企业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食品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山西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企业单位数、利润总额、从业人员占全国比重均不超过1%,我省食品工业销售收入按人均水平计算,不到全国平均数的三分之一。

  2.龙头企业规模不大。缺乏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超过80%的企业为规模以下中小企业,仅有汾酒集团1家进入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

  3.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档次低,产业链条短,初加工产品仍占主导。

  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小食品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自主创新率低,更新换代及新产品开发速度较慢。

  5.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大多数食品企业缺少稳定的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分散农户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等方面不能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

  (三)面临形势。

  我省食品工业正处于由以简单初级加工为主的发展阶段向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资本化运作的过渡阶段,产品升级步伐加快,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已具备了加速发展、再上台阶的条件。

  1.列入新兴支柱产业带来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将食品工业确定为我省重点培育的新型支柱产业,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山西省食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食品工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为食品工业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成我国重要的特色食品工业基地提供了重要保障。

  2.消费结构升级提供广阔发展空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更多的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消费结构的商品化将带动工业化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食品消费将由原料型食品为主向加工型食品为主转变,食品消费结构升级为我省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特色资源优势提供坚强有力保障。我省围绕新农村建设,优质生态畜牧区工程、干鲜果蔬基地、小杂粮基地、高粱、玉米基地等一大批基础农业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随着种养殖结构的调整优化,优质原料产品比例进一步提高。种养结构调整和食品资源的拓展,为我省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加快,为推进我省食品工业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供有力的资源保证。

  4.高新技术助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向食品工业渗透和融合,为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食品工业、实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和机遇。一大批成熟、可靠的新技术的转移和应用,将大大改变传统食品工业的内涵,推动食品工业向高科技、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加速食品工业由粗放型向创新、高质、高效、低耗、节能和无污染方向转变。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周边省份食品工业快速崛起,对我省食品工业发展形成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食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对食品企业生产经营将产生较大影响。加之我省食品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能源消耗率相对较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为契机,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结合实施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程,做大做强酒类、食醋、乳品等以知名品牌为支撑的三大传统食品产业,做精做细小杂粮加工、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加工、干鲜果蔬加工、功能食品等以浓郁地域品牌为支撑的五大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壮大饮料制造、淀粉制品、方便食品等以规模化深加工为特征的三大现代食品产业,重点扶持一批资源优势明显、产品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山西特色的食品品牌,将食品工业打造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

  (二)总体目标。

  产业总量明显增长。到2015年,粮食等资源就地转化率进一步提升,全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1.7%。

  组织结构明显优化。通过实施资源整合,组织结构明显优化。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户以上,超30亿元的企业达到2户以上,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5户以上,亿元以上的企业达百户以上。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科技贡献率大幅提升,全省食品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40%左右,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家。

  安全体系基本健全。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家食品安全体系要求的食品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体系、食品安全认证体系、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以及比较健全的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食品生产环节监督抽查合格率超过97%。

  三、任务与措施

  (一)重点任务。

  1.做大做强三大传统食品产业。

  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自主创新、引进技术、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壮大规模、做强品牌、提升竞争力,做大做强以知名品牌为支撑的三大传统食品产业。

  (1)酿酒。

  依托汾酒集团、汾阳王、梨花村、太原酒厂、玄中酒业等企业,充分利用我省的高粱资源优势和原酒基地制造优势,加快推进对省内白酒资源整合,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重点发展中、高档清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和清香型原酒,集中力量推进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确保清香型白酒在国内白酒市场上的品牌地位。

  依托戎子酒庄、运城格瑞特、怡园酒庄等企业,抓好原料基地建设,重点开发高品质果酒特别是全汁低温发酵干型高中档葡萄酒系列产品,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可发展有特色、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葡萄酒庄,促进葡萄种植、加工、旅游消费一体化,建设临汾、太原、运城葡萄酒重点发展区;扶持具有潜在优势的保健酒、黄酒,搞好产品定位,提升产品品质,扩大产品规模。

  鼓励支持燕京、雪花、青岛等国内知名优势企业,科学布局,规模化发展,做实山西市场,拓展国内外市场,积极开发各种风味啤酒,提高啤酒的风味稳定性和新鲜度,推进啤酒行业发展壮大。

  (2)食醋。

  发挥资源和品牌优势,依托水塔、东湖、紫林、来福等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建设太原清徐食醋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陈醋、老陈醋、熏醋、白醋和保健醋;加大科研和技术改造力度,在保持山西老陈醋品质风味的基础上,推广采用高新技术与传统酿造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加快开发新一代保健醋、功能醋、美容醋、美发醋、果醋、醋饮料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山西老陈醋的品牌效应,打造全国老陈醋生产基地。

  (3)乳品。

  发挥我省奶源优势,以古城乳业为龙头,依托田园、瑞美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等液态奶系列产品;充分挖掘我省特色果品和小杂粮的健康功效,突出“绿色、自然、营养、健康”的特点,研究开发具有山西地域特征的枣味奶、核桃奶、麦香奶、荞麦奶等适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的功能性特色奶产品;积极发展高品质、市场需求量大的脱脂乳粉、乳清粉等高端乳制品;在有市场、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干酪、奶油等乳制品,健全完善乳制品安全监测体系,加快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及以朔州、忻州、大同、太原等市大型奶牛养殖场为支撑的晋中北大奶源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以古城为主的省内自主品牌和以伊利、蒙牛、夏进为主的引进品牌共同发展的乳业市场格局。

  2.做精做细五大特色食品产业。

  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整合、合作开发、重点扶持,促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做精做细以浓郁地域品牌为支撑的五大特色食品产业。

  (1)小杂粮加工。

  充分发挥我省小杂粮资源特色,推进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小杂粮资源利用率和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开发花色多样的新型品种。依托右玉六味斋、吕梁祥农、金绿禾生物、高平绿是金等企业,重点发展小杂粮复合面制品、熟食制品等主食化营养食品,推进利用小杂粮生物营养素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壮大晋北、东西两山小杂粮生产区加工规模,建设国家级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

  (2)肉类加工。

  依托粟海集团、天鹏牧业、平遥牛肉集团等重点企业,推行定点屠宰,稳步提高机械化屠宰的比重,重点推进冷排酸肉和高品质肉制品加工,鲜肉制品向预冻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方向发展,积极推进畜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大力扶持清真特色肉制品发展,重点建设平遥畜禽熟肉制品深加工、永济禽肉深加工、文水及清徐畜禽屠宰四大肉类加工区。

  (3)特色食用油加工。

  依托青玉油脂、晋北粮油、兰花花、维士杰、三泰科技等企业,推进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加快新科研成果工业化,继续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的比重,提高油料综合利用程度,逐步形成以豆油为主体,胡麻油、玉米胚芽油、核桃油、杏仁油、沙棘油等特色食用油产品为亮点,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产品适度发展的产品格局,使我省特色食用油成为油制品家族高端产品中的拳头产品,重点建设晋北胡麻油、沙棘油,晋西北胡麻油、核桃油,晋东胡麻油、核桃油、杏仁油三大加工区。

  (4)干鲜果蔬加工。

  依托汉波、天渊、维之王、裕源、山宝等重点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扩大干鲜果蔬加工的广度和精深加工程度,有效利用果蔬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核桃、红枣、山楂等干鲜果品在保持原果品质和口味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开发果冻、脆片、果酱等系列产品,发展不同规格、精包装、易开启、多口味的新品种;芦笋、食用菌类等蔬菜在搞好蔬菜的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基础上,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保鲜蔬菜汁、复合果蔬汁等系列产品,加快果蔬皮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果蔬功能产品,建设以吕梁、运城、太原等干鲜果蔬产地为中心的国家级干鲜果蔬加工基地。

  (5)功能食品。

  以苦荞、银杏、山药、杏仁、桃仁、薏仁、红枣等纯天然特色资源为基础,适应现代消费理念,实现食药结合。依托中大科技、宝山鼎盛科技、臣丰食业等重点企业,积极推进α-亚麻酸、卵磷脂、沙棘黄酮、麦绿素等营养保健功能食品发展,建设晋北苦荞、杏仁等,晋西北苦荞、长山药、杏仁、薏仁、红枣等,晋东南银杏、杏仁、桃仁、红枣等等三大重点功能方便食品加工区。

  3.培育壮大三大现代食品产业 。

  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规模,促进产业聚集,培育壮大以规模化深加工为特征的三大现代食品产业。

  (1)饮料制造。

  充分发挥我省晋南大宗果品和晋北、东西两山特色果蔬资源优势,立足现有果汁加工产业基础,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做大加工规模,提高生产总量。依托大寨、绿苑、唯思可达、晋西核桃等企业,重点发展植物蛋白饮料,建设晋北、东西两山核桃露、钙果、杏仁露等植物蛋白饮品基地;以万荣汇源、中鲁、厦普赛尔、隰县天天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浓缩果汁,积极发展果汁复合饮料,建设运城、晋城浓缩果汁和果汁生产基地;以华晟、山地阳光、右玉汇源、维士杰、左权野山果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乳饮,提高果蔬产品“高、精、深”加工能力,扩大我省浓缩果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巩固出口市场,建设晋北、东西两山果蔬汁、沙棘浓缩汁生产基地。

  (2)淀粉制品。

  依托金泽生物、山西红鑫等企业,在保持和适度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薯类淀粉,重点向变性淀粉、饴糖、液体葡萄糖,胚芽、蛋白粉、玉米纤维等产品方向延伸,满足我省造纸、纺织、医药等行业的需求,建设形成以玉米淀粉加工为主和以马铃薯淀粉加工为主的长治、忻州两大淀粉生产产业集群。

  (3)方便食品。

  以六味斋、双合成、正龙、海玉、荣欣堂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各种米、面、肉、禽、蛋、果蔬熟食制品、速冻制品和多种风味的调理食品等适应家庭、餐饮业、食堂直接加热即食的方便食品;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工业化、标准化中式、中西结合的配套餐,满足不同群体餐饮便捷、安全的需求;加大快捷、方便、营养丰富的方便食品新品种开发,扩大饮食企业配餐配菜等各类半成品方便食品的规模,培育太原、晋中、吕梁三大方便食品产业集群。

  (二)主要措施。

  1.加大政策资金支持。

  充分利用我省综改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大对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重点食品工业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优先配给,用地优先纳入当地用地规划和年度供地计划;加大财政对食品工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推动食品企业提高技术装备特别是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对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补贴支持。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推进一批具有规模、品牌优势,带动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强强联合,提高食品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推动重点食品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在食品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国外知名科研机构、大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加大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

  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加强对优秀传统食品商标的挖掘,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商标,推动传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升传统食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充分利用山西特色食品资源优势,结合实施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程,着重扶持一批具有我省浓郁地域特色的品牌;加强名、优、特、新食品的商标注册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5.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鼓励大型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构建全国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积极与国际大型流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联手促销,扩大产品出口。组织或推介食品企业参加省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促销活动,提高我省优势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6.加强农业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业生产,发展优质、专用、安全的加工原料基地。一是大力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发展专业化的加工原料供给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二是加强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符合加工要求的品种保障;三是鼓励食品生产企业以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食品工业优质专用原料的有效供给。

  7.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开展食品企业诚信体系试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质量检测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企业规范行为和履行社会责任。

  四、规划组织实施

  本规划由省经信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规划与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年度计划的衔接。各市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应依据本规划编制,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反馈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按程序调整规划内容。

 标签: 食品工业 标志 规划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