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信息网

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2―2015年)(晋政发〔2012〕27号)

时间: 2023-02-21 来源: 山西省人民政府
核心提示:
为贯彻落实《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导全省现代农业建设,促进我省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2―2015年)。
发布单位
山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晋政发〔2012〕27号
发布日期 2012-10-24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未知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备注 http://www.shanxigov.cn/n16/n1203/n1866/n5130/n14752920/16529513.html
  为贯彻落实《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导全省现代农业建设,促进我省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在百亿公斤以上。“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年均收入连续跨过4000元、5000元大关。我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对现代农业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随着我省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将更加强劲。全省上下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全省各级各部门必须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着力加快发展我省现代农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收入翻番为主要目标,按照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的思路,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基础支撑。
 
  (三)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立足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产需基本平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依法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
 
  ——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则,谋划推进一批加工、基地、流通、园区等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支撑项目,以项目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为主、社会参与。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推进产业板块化发展。在加快建设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同时,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主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以及城郊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重点任务
 
  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重点加强事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全局、影响长远的七个方面建设。
 
  (一)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南部小麦,太行山及晋南、晋中、大同、忻定四大盆地玉米为重点,大规模建设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有条件地实行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形成集中连片的高产示范区,辐射带动全省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杂粮产业振兴计划,着力抓好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等7种优势杂粮,加大开发力度,力争通过三至五年努力,全省杂粮产量增加30%,杂粮亩均收益提高150元。同时,统筹抓好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开展棉油高产创建,推广节本增产增效技术,促进各类经济作物稳定发展。
 
  加快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深入推进百万棚设施蔬菜建设工程,突出抓好寿阳县、新绛县、曲沃县、清徐县、晋中市榆次区、夏县、应县、阳高县、运城市盐湖区等9个国家级蔬菜产业基地县(区)建设。大力实施水果双增工程,在适宜栽培区积极引导扩大苹果、梨等果树种植面积,深入推进标准化果园建设,推动水果产业上档升级。加快实施畜牧产业振兴计划,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和“一县一业”畜牧重点县为载体,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提升畜牧龙头企业,积极构建鸡、猪、牛、羊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着力建设大草场、大园区、大龙头、大物流,努力打造面向京津市场的畜饲蔬相结合的生态畜牧基地。
 
  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健全现代农业物流及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结合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县一业”基地县建设,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和“放心粮油工程”。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和杂粮、蔬菜、水果、畜产品等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信息服务系统。大力推进“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场超对接、场厂对接”,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整合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重点扶持发展100个山西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促销活动,办好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和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活动,积极参与各种国内外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
 
  (二)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整合农科教资源,完善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模式,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争取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和组装、农产品深加工、农机化技术开发和集成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以农业科技创新职能部门和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启动实施省、县、村三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县级综合试验站、村级服务点三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发挥先导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现代种业推进工程。整合种业资源,积极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围绕玉米、小麦、马铃薯、杂粮、瓜菜等5大产业,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龙头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组织联合育种攻关,以杂交小麦为标志,着力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加强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种子专业村和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全面提升种子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完善种子产业布局,着力培育屯玉、潞玉、大丰、强盛等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全面推进县级种子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
 
  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提高服务水平。认真组织开展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的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行动。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落实中央“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市、区),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所有乡镇。启动全省“一乡一站、一村一点”全覆盖工程,每个乡镇(区域)建设一个农技推广站,建设一批村级科技服务点。大力实施“双百”科技转化工程,主推100个新品种和100项新技术,加快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主力军作用,调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公益性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大力培育和积极支持农资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努力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
 
  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提升科技素质和技能。贯彻落实《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稳步推进我省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国家和省重大课题研究、农业科研项目为载体,结合我省高端创新型人才、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培养引进一批农业科研人才。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农业推广示范项目为切入点,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队伍建设。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服务农业水平,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围绕我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程,选拔、培养、扶持一批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方面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支持、引导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三)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渠道不变、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每年完成200万亩改造任务。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抓好2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认真实施山西大水网规划,抓好东山供水、中部引黄、小浪底调水、辛安泉引水等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泵站更新改造、西山提黄灌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淤地坝、坡改梯、坝滩联治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施晋西北等山老区“一村一井”工程和太行山丘陵区“五小”水利工程,确保实现农业人口人均1 亩水浇地。积极推进全省土地整治工作,确保我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和机械深松整地,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实现粮棉高产创建示范片和果菜标准园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
 
  加快盐碱地改造。因地制宜,综合采取生物、工程、农艺、化学等措施,规划实施一批较大规模的盐碱地改造项目。改造后的土地分类用于农业、林业、畜牧业或工业、建设用地。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推进整村整乡(镇)集中连片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突出小麦、玉米、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稳步发展杂粮、畜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加强大型多功能、高效能、复式作业机具等先进适用、生产急需的农机新产品研发,加快示范推广丘陵山区急需的轻便耐用、经济实惠、环保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精心组织农机田间作业和农机跨区作业,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扶持发展农机工业。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四)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513”工程龙头企业和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支撑项目建设为依托,集中打造畜牧、杂粮、蔬菜、干鲜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标志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重组、优化股权结构,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企业素质的快速提升,培育龙头企业集群。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直接投资或参股投资我省龙头企业建设,引导和支持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产品加工业。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和动态的项目筛选、管理、发布、招商、评估制度。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按照“数量质量并重,一村一品一社”的思路,继续推进“358”示范社建设行动,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全覆盖,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和跨区域联合社等新型合作组织,着力提升合作社发展水平。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农户采取多种形式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探索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引导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流转,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五)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和能力建设。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与建设,强化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健立健全机构,落实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提高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引领能力、保障能力。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在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病虫害重灾区和源头区实现全覆盖。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动物疫苗冷链体系,落实村级防疫员劳务补贴,完善动物疫病预防和应急工作机制,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努力减轻人畜共患病危害。
 
  加强农经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系统健全、责权统一、运转顺畅、充满活力的农经服务体系,增强农经队伍的服务能力,强化条件保障,确保有机构管事,有专人理事,有条件干事,有经费办事。
 
  (六)进一步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5000万亩。继续加强农业资源环保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草畜平衡推广力度,实施农作物秸秆“三贮一化”科学加工利用,保障草食畜饲草充足供应。同时,要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以秸秆为重点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将农村沼气发展与农产品加工、规模健康养殖、标准化园艺种植结合起来,拓展“三沼”综合利用途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健全以省级服务中心为依托、市级区域服务站为支撑、县级服务站为骨干、乡(镇)村服务网点为基础的农村能源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气化山西”建设。
 
  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大畜禽集中养殖的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行集成应用农田节水技术,逐步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力度。
 
  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把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以及大同市南郊区、太谷县、运城市盐湖区等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建设重点,加大工程项目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种养业专业示范园和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综合示范园,以示范区引领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产业明晰、设施完备、装备精良、功能齐全、机制灵活、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环境优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样板区。充分利用农垦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养殖示范场建设,加快农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引导各地借鉴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推动创建不同层次、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扩大示范带动范围,形成各级各类示范区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区域布局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我省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按照板块化布局、区域化生产,示范区引领、项目化带动,科技服务支撑、体制政策保障的路径,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优势区域,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一)区域布局。
 
  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分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盆地、上党盆地、晋南盆地和太行山、吕梁山七大特色板块。大同盆地重点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忻定盆地重点发展玉米、杂粮,晋中盆地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设施农业,上党盆地重点发展玉米、畜牧业,晋南盆地重点发展粮食、水果和蔬菜,太行山、吕梁山重点发展杂粮、林果业。
 
  (二)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区域布局,规划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和产业带,形成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板块化推进的格局。
 
  粮食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太行山、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玉米优势生产区,到2015年,优势区玉米面积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0%。规划建设南部运城、临汾、晋城中熟冬麦区,到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达到960万亩,占全省的96%以上。以晋西北、太行山为重点,规划建设谷子、荞麦、莜麦、杂豆、马铃薯五大作物优势区域,优势区小杂粮的优质率、商品率、加工转化率达到80%、50%、60%。
 
  畜牧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批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和肉羊优势生产基地县,力争到2015年基地县畜产品产量占到全省70%左右。
 
  水果产业布局。规划建设晋南丘陵区、晋西边山丘陵区、晋中丘陵区三大优质苹果生产板块,忻定、晋中、晋东南和晋南四个优质梨生产区。
 
  蔬菜产业布局。重点在晋南、晋中、忻定、上党和大同五大盆地内具有优势的70个县发展蔬菜产业,播种面积、产量均占到全省播种面积、产量的85%以上。
 
  (三)现代农业示范区布局。
 
  以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定位,打造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区。继续推进大同(包括阳高等5个县)、晋中(包括榆次等4个县区)和运城(包括盐湖等7个县区)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朔州、临汾、忻州、长治、阳泉、太原、吕梁、晋城等8个市10个县现代农业示范县(区)及现代农垦示范场建设。以所在板块的主导产业为主,发展粮食、做强畜牧、提升果菜、深化加工。突出粮食高产创建、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设施蔬菜、高效园艺以及农产品加工增值等重点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示范园和综合示范园。
 
  四、重大工程
 
  围绕重点建设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稳定夏粮、主攻秋粮,改善品质、增加总产的发展思路,以玉米、小麦、杂粮为主攻方向,通过集成推广优良品种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建设一批田间设施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化、管理服务专业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的粮食高产示范片,辐射带动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玉米生产,重点扩大种植面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努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保证秋粮产量稳定增加。小麦生产,重点稳定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水平,确保夏粮生产稳定。实施杂粮振兴计划,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建设杂粮生产示范基地县和集中连片的杂粮种植带、种植区,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杂粮专业市场,提高杂粮的优质率、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亿公斤以上。
 
  (二)振兴畜牧业工程。
 
  着力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和“一县一业”畜牧重点县,精心培育肉禽、生猪、牛、羊四大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核心,积极谋划发展一大批标准化规模养殖产业项目,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15年,主要畜产品产量、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实现翻番,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三)设施蔬菜建设工程。
 
  以晋南、上党、晋中、忻定和大同五大盆地为重点,加快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发展。推进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培育一批千亩村、万亩乡、十万亩县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力争“十二五”末,全省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00万亩。
 
  (四)水果“双增”(增产增效)工程。
 
  以晋中盆地、晋南边山丘陵区、吕梁山南麓丘陵区三大水果产业带为重点,扩大果园面积,增加果品产量,提高水果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推动水果产业上档升级。坚持新果园发展与老果园更新改造并重。通过完善果园水利设施、配套新型装备等措施,建成一批现代化、标准化水果示范园区;通过完善水利设施、增施有机肥、果园间伐、高光效树形改造、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等措施,加快老果园更新改造。
 
  (五)农产品加工“513”工程。
 
  统筹和新增资金投入,主要通过贴息办法,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化支撑项目建设。加大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实施力度,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扶持贷款,新上一批技改和扩建项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手推进技术创新;从优化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现代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实施品牌战略,整合打造山西特色的大品牌。力争到2015年,培育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5个,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个,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0个。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监管机构,加快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到2012年底全省所有乡镇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和监督抽查制度,提高监测频度,扩大监测覆盖面,对生鲜乳生产收购、农兽药和饲料生产、经营、使用实行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等项制度。实行农产品产地安全分级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建立诚信制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制定一批符合我省农产品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加大“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力度,精心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支持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山西省著名商标。
 
  (七)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
 
  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就地转移。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工程,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鼓励农民外出打工,支持农民创业就业。在大力发展大中型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切实加强引导服务,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向省外转移的渠道。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每年有6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每年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30万农村劳动力。
 
  (八)现代种业工程。
 
  围绕玉米、小麦、马铃薯、杂粮、瓜菜等5大产业,重点支持5个育繁推一体化龙头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完善良种繁育、新品种展示示范、种子质量检验、种子信息网络等支撑服务体系,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畜牧业立足实现省内优种自给,着力构建“畜禽祖代场-扩繁场-商品场”制种供种体系,加强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培育、选育和开发利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加快我省地方品种的杂交改良。
 
  (九)动植物保护工程。
 
  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预警指挥、基础设施、技术支撑、物资保障、区域化管理五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兽药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推进植保数字化预警、无害化防控、专业化服务、法制化管理,重点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植保专业化防治、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农药质量检定、植保技术推广五大体系。
 
  (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全省农业应急指挥平台,启动山西省“金农二期工程”和全省农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依托“三电合一”项目建设成果,深入开展“12316,信息进农家”活动,增强信息服务能力。
 
  (十一)农田水利工程。
 
  按照“西引黄河、东抓拦蓄、腹部节水,大力发展地表水灌溉”的原则,以“大水网”骨干工程为依托,加快沿线“小水网”建设,突出抓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及大型泵站改造、小农水重点县、“一村一井”、西山提黄、末级渠系配套和“五小”水利等六项重点工程建设,全面贯彻大中型泵站灌溉电价水价和末级渠系配套两项补贴政策,深化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提升灌溉工程管理和服务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00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00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
 
  (十二)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加快构建以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教育培训和信息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户为基础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大力开展机械化节本增效工程建设,加快农机化主推技术示范应用。力争到2015年,全省玉米机收水平达到45%以上,马铃薯机收水平达到50%以上,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5%。
 
  (十三)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以“阳光工程”为主线,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培训,每年培训100万人。广泛开展以农业实用技术和田间地头手把手为重点的普及性培训;重点抓好以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干部、农村经纪人、农机手等为重点的职业农民培训;深入推进以青年农民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学生为主的农民创业培训;积极扶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办好农业中等职业教育,通过送教下乡等形式,实现对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基本完成农业中专学历教育。
 
  (十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进工程。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加快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省建成10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6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规划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或产业区,形成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板块化推进的格局。
 
  五、保障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从省情和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综合施策,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积极推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充分发挥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采取多渠道融资,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不断拓宽现代农业建设的社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联动机制,通过农户联保、互保、担保等多种方式解决贷款问题。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发展农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加快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多元化,多方面满足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贷款需求。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探索完善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各部门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订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鼓励和促进工业与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建立以煤补农长效机制,积极探索以煤补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动员和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引导工矿商贸企业转产投资现代农业,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二)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强化农业补贴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的导向作用,完善补贴办法,增强补贴实效。在落实国家有关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加大省级自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继续增加种粮直补。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扩大良种补贴品种和范围,扩大马铃薯原种繁育补贴规模,扩大生猪、奶牛、肉牛等良种补贴规模。加大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和农机化薄弱环节生产机械补贴力度,完善农机田间作业用燃油补贴政策。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
 
  建立完善农业生产奖补制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省财政对粮食、蔬果、畜产品生产大县转移支付水平,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和农机作业大县的奖励力度,规范粮食主产县涉农投资项目地方资金配套。探索实施生物农药、低毒农药使用补助政策。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完善主要农产品吞吐和调节机制,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发挥骨干企业稳定市场的作用。继续加强生猪、蔬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生猪、蔬菜等调控预案,制定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加强对我省现代农业示范区、朔州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支持力度,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四)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和各地人民政府要围绕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研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统筹协调推动重大工程的实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努力开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标签: 发展规划 农业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返回顶部
Baidu
map